撰稿:全梁 审核:陈青松
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全国上下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的关键节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汇聚校友于2025年11月22日在湖光校区博文楼召开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学院党委书记陈青松主持研讨会,学院领导、老师、新老校友等40多人参加。
会上,学院院长曹望华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制与实践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为题作了发言,阐释了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与现实三重逻辑,以及从劳动者到企业和国家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重机制,并指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需要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体系构建、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学院巩建华教授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为题,对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重要原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针对“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深刻理解 “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的重大判断。针对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重大论断,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性;针对“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深刻认识在守正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校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金光磊博士以《从“计划”到“规划”:五年规划的演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索》为题,分析从“一五”计划到“十五五”规划,中国五年规划所经历的深刻变迁,从以物质生产主导到以人民为中心、从经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揭示其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同构性。通过五年规划“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引导资源配置与区域均衡发展,设定全面发展目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独特路径中的实践效能。校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胡华博士以《理论研究的思路拓展——基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学理考察》为题,强调人文社科研究者要确保学术研究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一是强化问题意识,聚焦全会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前瞻性、储备性研究,对复杂问题、热点问题开展协同攻关。二是注重理论创新,在总结中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三是促进成果转化,强化学界与政界、业界的互动交流,助力研究成果向政策实践转化。校友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映萍在会上分享自己作为广东省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经历与成就,使校友们认识到除了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服务社会方面我们同样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陈青松强调,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宣传主阵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其责任担当,更是学院以全会精神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学院全体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是简单的理论学习,而是要将其融入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他要求全院上下紧扣 “前、全、准、用” 四字要求:“前” 字当头,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全” 字发力,实现全员学习、全面覆盖;“准” 字为要,精准把握精神实质;“用” 字见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切实扛起政治责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内涵式发展,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