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发展问题的分析 - 学术信息-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学 >> 学术信息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发展问题的分析

2015/11/20 15:09:50人浏览
作者:毛永强  
 
摘  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渠道。德育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承认学生是具有完整的精神,独立自主思想意识的主体的人,每个个体都有他不同的发展规律、发展特点,因此分析研究制约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发展的因素对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非常重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际关系  理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纠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错误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等问题,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勤于学习、甘于奉献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最终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纠其原因就是对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研究的不够深入具体,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
 
一、个体自身方面的因素
    从人的自身发展条件来看,人存在智力、体力、鉴赏力、识别力等方面的不同,影响和制约人的某些方面的正常发展。有些方面的欠缺表现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原因,从生理学角度考虑先天性的原因几乎无法弥补,只能通过后天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得到改变。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1、个人理解能力方面
    首先,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地域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潮流等因素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感性认识层面上,造成对事物理解能力上的偏差;其次,我国是一个多种语言汇集的多民族国家,语言又是交往沟通不可缺少的媒介,语言的不同阻碍人的思维和理解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理解能力的发挥;再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内容的掌握质量,传授知识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多少都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的在生。因此,理解能力的培养不能从单一角度去分析,而要从综合方面来考虑如何才能使德育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2、个人情感方面
    首先 ,通过人们情绪、情感的表现,来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以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其次,情绪和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它能够在同一种环境下根据不同的情绪表达而促使人们行为的表现出现极大的反差,好的情绪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再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绪起到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能力,它是通过表情的变化让人们了解到在非语言情景下所要表达的内容,让人相互得到理解。如微笑表示赞赏,点头表示默认等。所以说,情绪和情感对教育意义的实现非常重要,如恐惧、悲伤、怀疑、愤怒、厌恶等消极情绪顽固的生存,哪怕在好的老师、在正确的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也改变不了什么。
3、个人价值观方面
    首先,作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自身的发展对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所以合格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三观方向发展。
    其次,学生价值观念的取向是否正确,是抵制西方不良价值观念的诱惑和腐朽堕落的思想冲击的强有力的指示灯。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如何引导学生拒绝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当前教育弊病中的“重才轻德”现象的普遍出现的时候如何把学生的观念引向“有德便是才”中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要重点开展的工作。
 
二、人际关系因素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德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与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沟通与交流发生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人际环境方面
    对于师生关系来说,校园文化氛围、课堂、寝室等是他们的环境。因为他们在与这些环境进行着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这些空间能影响他的发展。所以对它们的美化和净化,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有促进作用。首先,学校要营造一种明朗、健康、活泼、热情、秩序井然的文化氛围,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校园风气,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向心力的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其次,要有为学生学习创设和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再次,学校要给学生创造宽敞、明亮、干净的休息、生活空间,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生活起居的人性化服务环境。
2、师生关系方面
    从师生关系形成的现象上可分为积极的师生关系和消极的师生关系。从功效上看积极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关系基础上,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性的。反之,在消极师生关系中,学生会觉得自己无能、自卑,觉得被奚落、嗤笑,觉得不被信任和不被理解,那么无论多么喜欢的课程,也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更不能产生好的德育效果。因此说,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德育意义实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客观因素
    对于影响德育意义生成方面我们还应考虑主体以外的一些客观因素,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德育意义生成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方式方面
    从传播的过程来看,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反馈再连续发生的过程,任何一种传播都是由一个媒介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使其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道德问题的呈现同样是由一个文本通过各种方法而实现道德意义的再现。他们都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发生的,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就是人际关系发展中的一种现象。人际关系建立的好与坏取决于传播方式使用得当不得当,同时也受传播者、受传者之间是否建立起良好的传播状态所决定。传播方式与传播状态所包括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技巧,传播者、受传者的品行与心态等都是构建良好人际环境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样,这些方面的因素也制约着道德传播效果的有效发挥。道德问题不仅仅是知识层面,更深层次的是将这种表象化的内容通过众多传播因素的正确选择与使用,而内化为个人精神层面上的个人修为和素养,所以说注重传播方式与其他因素的有效利用对德育意义的生成至关重要。
2、传播时间方面
    对于德育来说,何时何地,针对什么样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做法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德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它也受传播时间的控制和影响,传播时间把握的是否及时、恰当,对德育的传播效果的好坏尤为重要。
    学生是我们传播过程中的受传者,他对传播内容的看法与反应决定着传播效果的好坏。什么时候将传播内容通过一定的媒介传播给学生,这就需要传播者(教师)对受传者(学生)的传播时间把握的非常准确。任何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的需求,只是我们是否能够及时和准确的把握住这种渴望被他人理解与接受的时机,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如果学生对我们传播的内容不需要,或暂时因为某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性的排斥,无论我们此时对他做任何的努力,最后迫使学生接受,我想这种传播也不是我们理想意义上所要达到的。因此说,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要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掌握学生个性特点、情感特点、生理特点等基础上,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成长状态,根据传播时间的有效性合理地将德育内容传播给学生,我们所要追寻的德育意义也就会正常的生成。
3、传播环境方面
    “环境可以造人,也可以造物”这句话指的是人自身以外的某些客观因素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环境的变化可以改变人的某些原有的状态,所以说传播环境的不同对德育意义生成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任何一个人在固定的环境中可能长期保持一种原由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变化会根据自身的应有环境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同样的教师与学生,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他对传播信息的理解和认识会受环境的条件、地域、方位、大小等状况的不同而发生传播效果上的变化。所以说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所创设的传播环境要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有所分别的创设适应学生各自所需的传播环境。
 
    总的说来,无论是个体自身方面,人际环境方面,还是客观因素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德育意义的生成。这种影响有的是与生俱来,有的是受到一定外在因素的改变而逐步产生的。只要我们找出其中引发问题发生的病因所在,对它有所甄别,再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我相信德育的效果会很好的表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也会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龚红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08. 1.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李彧宏,罗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反思[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8(4).
[4]焦文铭.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J].扬州大学学报,2005(3).
[5]梁宏.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7).